数量与质量齐飞,上海群文创作频创佳绩(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品牌节庆,激发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的热情 问题随之而来,一个小品只有短短15分钟,要表达三四千字的内容,如何快速展开戏剧冲突?“最直接有效的方品牌节庆,激发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的热情
问题随之而来,一个小品只有短短15分钟,要表达三四千字的内容,如何快速展开戏剧冲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牺牲者'和‘受益者'双方直接碰撞,于是我选择了穿越。”刘晓耕说,在2020年的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栾岚导演的音乐剧小品《和未来的约定》把穿越的概念搬到舞台,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事实证明,舞台具有假定性,很适合呈现不同时空的碰撞和连接,其展现出的戏剧张力也提醒今天的年轻人:我们今天生活中习以为常事情并非本该如此、理所应当,看似平凡的一切也并不平凡。
每一个创作基地和示范点都有硬性指标——每年必须创作2个新作品,积极参与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每年还须主办该门类的活动及展览,以此激发创作活力。
为了优化创作环境,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上海根据群文门类和创作特色,因地制宜确定16个基地为上海市群众文艺创作基地和创作活动示范点,以点带面,引领全市群文创作。这之中,包括: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谈敬德为带头人的浦东新区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的“锣鼓书创作基地”,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彭烨峰领衔的松江区文化馆“书法创作基地”,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美术创作基地”,汇聚吕凉等一批知名戏剧家并且有着良好群众文学、音乐创作队伍建设的闵行区群众艺术馆“音乐文学创作基地”,地处静安戏剧谷的静安区文化馆“戏剧创作基地”,以及嘉定区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虹口区文化馆、松江区文化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奉贤区文化馆等的合唱创作、戏剧创作、音乐创作、黑白版画创作等示范点。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民乐重奏《和·鸣》由叶笑樱担任艺术指导、孙彬彬作曲,组合了古琴、竹笛、大鼓、迪吉里杜管、沙克、口弦与手碟等不同国家的乐器,通过艺术构思,将古老到年轻的声音跨时空融合,不同国度和民族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创作出和谐动听的旋律。
针对目前群文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基层需求,上海先后举办了曲艺创作、广场舞创编、合唱指挥、民乐创排等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上海还积极组织创作骨干参加文旅部、中国文联、中国群文学会、中国文化馆协会举办的全国性创作笔会、采风、研讨及各类交流培训活动,加强交流,了解信息,提高认识,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作品创作。
群众文艺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顶层设计方面,上海成立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将群众文艺创作列入聚焦的六个板块之一,与专业创作同等重视、同步部署,团结、培育、引导广大群文工作者繁荣发展群众文艺。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很民间、很上海”
上海打造的市民文化节等节庆品牌,则为各级各门类群文创作搭建了展示、交流、示范和推广平台。
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有歌有舞有情节
在具体实践中,上海以每年一届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为重要抓手,为基层群文新人新作提供崭露头角和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据统计,2020年,共有137个原创作品参与了展评展演;202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72个,新人新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逐年上升。除了市级层面,各区纷纷对接设立区群文新人新作的选拔机制,而街道又对接区群文新人新作进行选拔。层层对接、层层选拔,有目标、有渠道,督促着年年出新品,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融合民歌和爵士的音乐元素,被赞“很民间、很上海”。这已经是90后青年作曲孙彬彬的作品第二次获得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三年前,她作曲的器乐重奏《和·鸣》就夺得第十八届群星奖。“《和·鸣》获奖之后,我一直希望自己有新的突破,能找到下一个能代表上海,体现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色的元素。”偶然情况下,孙彬彬得知中国第一家口琴厂诞生在上海,并且口琴陪伴了许许多多上海人的成长,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件乐器。“虽然口琴小小个,但是它品种很多,音域很广,被称为‘口袋里的钢琴',可塑性非常强。口琴的声音与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别匹配,我觉得这正是我心目中一直想要寻找的‘下一个'。”一次机缘巧合,孙彬彬联系到魔幻之声口琴乐团——一群来自各行各业但因为口琴而结缘在一起的年轻人,于是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就诞生了。
文章来源:《群文天地》 网址: http://www.qwtdzz.cn/zonghexinwen/2022/092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