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与质量齐飞,上海群文创作频创佳绩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日前完成的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九届群星奖展评中,上海共有10个节目入围决赛,创下自2016年《群星奖评奖办法》修订以来上海入围群星奖决赛作品数量之最。最终,口在日前完成的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九届群星奖展评中,上海共有10个节目入围决赛,创下自2016年《群星奖评奖办法》修订以来上海入围群星奖决赛作品数量之最。最终,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和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凭借对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鲜活展示,打动了评委,收获群星奖。而在三年前的第十八届群星奖展评中,上海有3个作品获得群星奖,为历届最佳。
器乐重奏《和·鸣》:用音乐拥抱世界
王晓宁透露,为作品把脉的专家不限于上海,还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来“会诊”,而与文字性修改意见一同发放下来的还有经费。2017年起,上海建立了“群众文艺创作孵化机制”专项资金,以群星奖选拔作为工作引擎,完成创作过程中的人才和作品的孵化。
戏剧小品《亲!还在吗》:来自生活的深深感动
近年来,上海群文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紧扣时代脉搏、表现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需求、反映百姓心声的原创佳作,在全国各类赛事活动中频创佳绩。好成绩从何而来?业界专家认为,这得益于上海完善的群文创作机制,它为好作品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层层选拔,搭建培育新人新作的阶梯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得上精品?观众最有发言权!上海通过巡演、赛事、节庆、公共文化配送等各种渠道、平台的展示展演,给创作团队在实战中不断提升的机会。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文化上海云”平台、上海数字文化馆平台及社会平台,上海将历年优秀的群众文艺创作在云上传播,根据观众反馈反复雕琢,层层打磨,有效促进群文创作的蓬勃发展。
其中,上海市民文化节可谓全面展示上海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和市民文化风采的集大成者。自2013年创办以来,该文化节累计开展活动超过40万项,举办83项全民赛事,让一大批怀揣文化艺术梦想的市民走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登上高规格舞台。比如,今年入选群星奖广场舞决赛的作品和团队就是从2020年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中选拔出来的。每单年举办一次的“江南之春”画展至今已举办21届,是上海画坛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美术双年展,如今“江南之春”画展已经在上海群文美术创作中确立了具有指导性、示范性、权威性的作用与地位并影响广泛。每单年一次的“大师从这里起步”上海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至今已举办六届,对挖掘、培育少儿书法、绘画人才起到积极作用。每双年一次的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已举办八届,征稿范围更广,涵盖美术、书法和摄影,成为市民艺术爱好者交流、展示、提升的大平台。
《看见自己》由栾岚、李立导演,王晓宁作曲,大胆尝试以少有的音乐剧小品形式创新呈现,15分钟的有限时长内,有歌有舞有情节,有笑有泪有感动。正如小品名字一样,剧中的人物在看见自己,而观众也借由剧中人看见自己的影子,启迪人们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跨时空追怀先烈
杨迿编剧的《亲!还在吗》是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中较少的都市题材,淘宝、网购、微信等元素非常贴近生活并且时尚,富有大都市的特点与气息。作品深刻反映了现代忙碌的大城市中人与人的沟通和距离,让人们感受到“来自生活的深深感动”。
2016年创办的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特辟“市民戏剧竞演”单元,吸引市民报名踊跃,2020年与市民文化节牵手主办中外家庭戏剧大赛,让更多人参与戏剧创作、展示戏剧才华。“曼舞长宁”是2014年创设的以舞蹈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以普及、引领市民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学习、交流、体验等为目标,积极推动群众舞蹈创作和表演。此外,还有浦东文化艺术节、虹口无伴奏合唱大赛、上海浦江沪剧节、金秋闵行合唱大赛等。丰富多姿的各类品牌节庆活动,营造市民热爱文化艺术的氛围,激发全社会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的热情。
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聚焦母女亲情,讲述了房客杨光租住在上海女孩安静家里的所思所想。安静嫌母亲唠叨,而杨光却始终维护安妈妈,说:“看见你,就看见了曾经的自己。”杨光也曾叛逆,在离开家后,才懂得母爱与亲情的珍贵。
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呈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民族气节,讴歌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作品采用双档评话呈现历史,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描述,选择了中间两天最激烈的战斗作为故事架构,着重刻画了“遗书”“送旗帜”等片段描写,以此凸显捍卫者的精神。
文章来源:《群文天地》 网址: http://www.qwtdzz.cn/zonghexinwen/2022/0926/766.html